新華每日電訊之“滬上三個創新的故事”:在啟迪有“一萬種可能性”打印
發布時間:2025-06-2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近日,《新華每日電訊》專欄報道上海創新故事。文章寫到:一個活色生香的上海,怎么會缺乏動人心弦的創新故事?被“看見”、追風口固然美妙,但在風口尚未出現、市場無人問津的那些日子里,創新的先行者們在這條孤獨的路上,艱難蹚路的探索,亦令人欽佩。
報道以“千尋位置”10年創新歷程為例描述了上海“燒冷坑,打地基”之舉;以“愛回收”創新垃圾回收行業發展模式為例報道了上海“流水不爭先”之態。“地基打好了,才能在上面長出各種創新的應用和生態”“沒有人能做創新的預言家,預測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愿意用堅持去創造它”“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時間會給長期主義者以回響”......
文章的第三個“故事”則是以“啟迪之星”為例報道了上海的“創新范式”。
一萬種可能性
1億用戶的增長,ChatGPT用了2個月,而DeepSeek只用了幾天。
啟迪之星(上海)董事長韓威觀察:和以前漸進式創新、以年為單位不同的是,當前躍遷式創新不斷涌現,創新已經以月、以天為單位,為產業、技術帶來改變,甚至直接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創新正在隱秘生長,偶發性越來越強。”韓威說。
一次,江蘇一個危險化工領域的傳統企業找到韓威,想做智能化轉型,可確實不知道該從哪里著手,也找不到供應鏈企業。韓威和團隊去現場后發現,工廠有大量用于有害氣體儲存的大罐子,需要定期外部清潔;依賴人工不僅危險,成本還非常高。韓威的生態伙伴中,正好有做爬壁機器人的企業,一對接,兩家一拍即合。
“技術的日新月異,為遷移式、交叉式創新,帶來一萬種可能性。”創新范式的改變,讓韓威重新思考高質量孵化器的賦能方向。
啟迪之星開始做科創社群,每次選一個行業,讓行業相關的每一方都能參與,任何人都能“搶麥”上臺,抒發觀點。韓威說,大家在草坪上意氣風發地創意迸發,在有溫度的創新環境中,讓不同圈層的創新者產生關聯和碰撞,創造遷移式的新價值。
“我們正在從鏈接者、催化者,進一步升級為共創者,為未來的創新撰寫一種全新的路徑。”韓威說。
上述三個創新的故事,都來自上海的老工業區楊浦。這里曾經擁有上海最多的工廠,工業產值占全市五分之一。隨著工廠關停并轉和產業升級,楊浦人以創新做筆,提出從“工業楊浦”到“知識楊浦”“創新楊浦”的轉型理念。
如今,“五分之一”的比例,指向了全新的數字經濟——2024年,楊浦區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超3200億元,規模占上海近五分之一,書寫了新質生產力涌動的鮮活續篇。
兩個五分之一的新舊轉型,是一部關于“破”與“立”的啟示錄。它用幾代人的努力和堅守證明:老工業區的重生,唯有堅持底層創新,一棒接著一棒干,方能在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上,闖出一條新路來。
這是一個堅持了20年,還將會繼續堅持的答案。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滬上三個創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