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10個城市,13家孵化基地,啟迪之星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加速跑打印
發布時間:2020-01-11來源:啟迪之星
日前,山東省工信廳發布2019年度山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擬認定名單,啟迪之星(菏澤)、啟迪之星(德州)、啟迪之星(新泰)、啟迪之星(棗莊)4家孵化器成功入選。這是對啟迪之星孵化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意味著啟迪之星在引領山東創新創業、科技服務方面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自2014年在濰坊設立京外第一家孵化器以來,啟迪之星目前已經在山東省的濰坊、菏澤、德州、泰安、棗莊、臨沂、濟南、青島、聊城、濟寧等10個城市成立了13個孵化基地。通過充分發揮孵化網絡優勢,積極構建區域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啟迪之星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雙招雙引、鄉村振興等重大工程推進做了大量的努力與探索。
13個基地服務2100家創業企業 整合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啟迪之星在山東的各孵化基地服務企業近2100家,舉辦創業品牌活動1839場,超過27萬人次參與。政府、產業、金融、高校等領域的合作伙伴超過600家,極大提升了地方創業氛圍和創新活力。啟迪之星各孵化基地通過不斷聚集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多種創新要素,將基地打造成創新資源的聚集體,改良區域創新創業的土壤,為地方創新創業和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活力。棗莊基地聯合棗莊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定期舉辦“新舊動能轉換高層次人才專家棗莊行”、“棗啟創業行”等活動,先后吸引60多名高層次人才專家、企業高管等來到棗莊考察對接,促成兩個產業化項目:新型肝臟纖維化檢測設備全球生產總部、華勵醫療落地棗莊市中區,幫助多位高層次人才與棗莊當地企業達成合作。因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突出表現,啟迪之星(棗莊)成功入選山東省人才工作創新案例優秀案例,并作為典型在全省進行推廣。濰坊基地積極推動濰坊高新區與大院大所的交流合作,先后推動包括清華數據科學研究院、齊魯工業大學等大學科研機構落戶濰坊,幫助孵化企業華濰農業、酒鯨生物等對接到中國農科院、北京農業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通過共建聯合研發中心,促進產學研合作。德州基地根據德州市新舊動能轉換主導產業,聯合德州經開區共同打造“德創匯”品牌活動,通過多次舉辦“德創匯”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路演活動,吸引上格云技術、十六進制科技等項目落地德州發展,協助北京中科納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接德州同德體檢機構并達成合作意向。

“德創匯”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路演活動
新泰基地與新泰市聯合打造“1+N”孵化體系,即以啟迪之星(新泰)為核心帶動新泰N個專業孵化器的運營發展。目前已與泉溝勘探小鎮眾創空間、西張莊毛呢特色小鎮孵化器達成合作意向,將通過啟迪之星成熟的孵化服務模式帶動新泰孵化器行業整體發展。菏澤、新泰、臨沂、濟南·萊蕪基地不斷為創新創業搭建國際化平臺,菏澤基地連續三年舉辦星菏匯|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論壇,引進13位海智專家,并在啟迪之星(馬來西亞)設立菏澤高新區首個海外雙招雙引工作站,將國際頂尖的創新資源和創新理念引入菏澤。

啟迪之星(菏澤)攜企業到訪馬來西亞
新泰基地積極參與新泰市“一帶一路”國際創新發展研究院的成立,協助舉辦中烏自動化技術創新論壇;萊蕪基地與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孵化器保持良好的互動往來,進一步鏈接到全球優質創新資源。

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孵化器創業者到訪萊蕪
在啟迪之星(馬來西亞)的牽線下,臨沂基地已與馬中友好協會達成緊密的合作關系,臨沂基地將作為馬來西亞創新項目和創新資源引入臨沂的承接點和聚集地。引進367位人才與500+高端項目 助力“雙招雙引”,注入發展新動能通過創新‘雙招雙引’工作方式,山東各基地引進高層次人才367人,導入高端項目500余個,助推地方“雙招雙引”往高水平發展,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啟迪之星覆蓋全球80個城市、連接150個創新節點的創新孵化網絡,為各基地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提供了四通八達的大道。在萊蕪基地的推動下,濟南萊蕪區與啟迪之星共同成立萊蕪(北京)人才科創聯絡中心,通過定期開展“京萊”人才項目對接會,多個項目與萊蕪區達成了明確的合作意向。

萊蕪(北京)人才科創聯絡中心成立
濰坊基地定期組織赴珠三角地區、北京集中招商活動,與啟迪之星(深圳)共同成立濰坊高新區深圳大學生創新示范點,深入對接清華伯克利學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中集集團等資源,定期舉辦定向招商會,濰坊籍企業家俱樂部等活動,引入凱翔傳熱、英邦科技15個高端項目。棗莊基地定期開展“星聚匯丨啟迪之星創投企業棗莊行”活動,吸引啟迪之星投資、孵化的創新創業企業匯聚棗莊,通過聯合投資機構,搭建投資聯盟,推薦優質項目、共享行業資源。肝臟纖維化無創檢測技術領域的領跑者海斯凱爾在棗莊基地的對接下,成功落地棗莊市中區。

星聚匯丨啟迪之星創投企業棗莊行
德州基地、菏澤基地先后完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建設,為處于各個發展階段的項目承接奠定了基礎。德州加速器入駐59家企業,引進啟迪基金俱樂部及其內部60余支基金,并建立啟迪基金俱樂部德州站點,幫助在孵企業深華光電對接啟迪金控,并成功獲得融資。菏澤加速器吸引微波工業設備、植保無人機、水質分析儀、牡丹深加工等8個產業化項目入駐投產,為菏澤高新區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啟迪之星(菏澤)加速器
新泰基地促成新泰市經開區與清華校友總會先進制造專委會達成戰略合作,依托新泰產業特點,共同培育先進制造類高端項目,雙方通過開展“清華制造中國行”活動,吸引20多位清華校友赴新泰與制造類企業對接,成功促進掘色新材料與清華大學微膠囊與微通道研究方向的徐建鴻教授對接,雙方現已開展技術合作。

參加“清華制造中國行”的清華校友調研新泰企業
滕州基地聯合亞都科技、滕州市共同成立智能硬件加速器,通過建設智能硬件專業載體,促進智能硬件技術轉化和應用場景的落地。最新落成的聊城基地,重點圍繞聊城高新區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 現代服務業四大產業實施“產業鏈靶向招商”,在基地空間裝修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已簽約意向入駐企業15家。幫助284家公司精準對接 發揮網絡聚集效應,聯動促進產業升級啟迪之星創新孵化網絡為產業、資本、創新要素在全球的流動搭建了渠道,通過內部基地間的協同,啟迪之星在山東幫助284家創業公司進行異地市場開拓、設立分部或資源對接,實現了創新資源的流動和精準對接。2019年4月份,啟迪之星在山東的各孵化基地聯合省內合作伙伴發起成立山東軟科學研究會創業創新專業委員會,共同開展一系列學術研究及創新創業活動。日前,依托該專委會,由啟迪之星副總經理曹萌牽頭,聯合啟迪之星在山東的各孵化基地共同承擔的課題《山東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發展對策研究》成功獲批山東省科技廳2019年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軟科學)重點項目。

啟迪之星在山東的各孵化基地推動成立山東軟科學研究會創業創新專業委員會
啟迪之星在山東的孵化基地已連續兩年共同承辦清華校友三創大賽山東賽點的比賽,以三創大賽為抓手,各孵化基地共享來自政府、產業界、學界和投資界的資源,幫助更多的創業企業實現他們的價值。菏澤基地入駐企業清科智能無人機借助三創大賽與清華高端裝備院洛陽基地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建無人機研發平臺,合作推出的智能農業無人機和農業大數據平臺已投入市場,產品很快進入山西、河北、山東、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地市場,無人機產品與飛防服務累計覆蓋50多萬畝農田。棗莊基地和烏魯木齊基地完成三千多公里的牽線搭橋,促成北京國能投能源集團、新疆海陸通管業和棗莊上市公司泰和科技的業務考察與對接。棗莊基地與新加坡基地共同搭建東南亞直通棗莊經濟發展快車道,協助棗莊經濟開發區、山東省政府駐東南亞代表處對接新加坡相關產業、政府、高校資源。

在棗莊基地和烏魯木齊基地團隊陪同下,北京國能投能源集團、新疆海陸通管業等新疆企業對接棗莊企業
“智顯光電就是在啟迪這個平臺上成長起來的,我們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啟迪孵化網絡的幫助。”濰坊基地入駐企業智顯光電總經理湯云明談到。智顯光電在廣西啟迪之星的幫助下,獲得廣西中音7728萬無噪音宜居城市訂單及預付款。在咸寧基地成立分公司,獲咸寧橫溝橋鎮政府建設傳音入密特色小鎮訂單,總金額48萬元。“目前,我們通過啟迪之星平臺接觸華為政府業務部,擬在華為政府云平臺加入不擾民廣場舞子平臺,借助華為350+城市網絡拓展不擾民廣場舞系統。”青島基地與三亞基地聯合舉辦三亞市互聯網產業(青島站)合作交流會,搭建了青島企業與三亞的對接新渠道,多家企業對海南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區的政策及發展機遇印象深刻,下一步將前往三亞考察市場,推進合作。

三亞市互聯網產業合作交流會(青島站)活動
陶瓷是臨沂羅莊區的主導產業,正處在向新型陶瓷、新型材料方向轉型升級的階段,啟迪之星(北京)孵化企業易凈星開發的超疏水納米涂層,肉眼不可見的納米涂層可以讓瓷磚不落灰塵、不沾污漬,臨沂基地目前已為羅莊區三家建筑陶瓷企業對接易凈星,共享納米涂層技術。在啟迪之星孵化網絡內,不僅是為企業對接資源,不少政府機構也加入進來,尋求合作。德州樂陵市是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德州基地得知樂陵市有體育產業升級的對接需求后,與延慶基地聯動起來,延慶也是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并逢世園冬奧機遇,與樂陵體育產業有很強的互補性,在德州基地與延慶基地的推動下,兩地政府領導實現互訪,就體育產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不懈的努力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除了文中開頭提到的4家孵化器入選山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之外,截至目前,濰坊基地、菏澤基地已獲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國家級眾創空間,德州基地、棗莊基地、新泰基地獲評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省級眾創空間,德州基地、新泰基地獲得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認定。進入2020年的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雙招雙引、鄉村振興、經略海洋等重大工程快速推進,啟迪之星在山東的發展恰逢是“天時地利人和”。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發揮好啟迪之星的創新孵化網絡優勢和協同優勢,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助推產業融合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