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啟迪設計集團董事長戴雅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亟待修訂打印
發布時間:2020-05-23來源:中國勘察設計雜志
關于修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啟迪設計集團董事長 戴雅萍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于2003年5月由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同月由國務院發布并實施,其出臺的背景為2003年4月暴發的“非典”疫情?!锻话l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實施,一是在我國建立起“信息暢通、反應快捷、指揮有力、責任明確”的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法律制度;二是投入大量資金,解決了疾控方面的硬件設施,負壓病房、負壓救護車等傳染性疾病防控硬件得到了較大程度滿足。此后我國又先后修訂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如《傳染病防治法》《國境衛生檢疫法》和《動物防疫法》等?!胺堑洹币咔檫^后,中國又經歷了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均得到了非常較好的控制。我國疾病防控從被動迎戰到主動出擊、從各自為戰到多方聯動,可以說,覆蓋全國的疾病防控、傳染病救治體系已頗具成效。與此同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在傳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日趨明顯。
今年初全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黨中央的堅強統一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防控措施,迅速且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截至目前,我國已取得了抗擊疫情的階段性重大勝利。
疫情發生以來,在防疫戰役應對的過程中,相關環節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公共衛生與疾病防控體系建設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其突出表現為在疫情初期,傳染病醫院、病床等醫療硬件設施嚴重不足,無法滿足大量確診病例的救治。期間,國家采用裝配式建筑手段,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武漢火神山、雷神山等應急醫院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危重癥病例的救治能力。
二是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設施戰略儲備不足。面對這一現狀,國家迅速改建了十幾個方艙醫院,實現了所有輕癥、疑似病例的收治,極大地緩解了重點疫區人員的恐慌。
三是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物資戰略儲備不足。疫情初期,醫療物資如檢測試劑、醫護防護物資嚴重匱乏,導致大量疑似病人得不到及時確診、疫情重點地區大量醫護人員被感染。同時,防疫物資缺少戰略儲備,出現了部分地區爭搶、扣押外地醫療物資的現象。相關單位的提前復工復產、醫療物資供應的快速跟進,有力地加快了病人的確診進度,降低了醫護人員的感染幾率,全社會恐慌情緒也得到了極大緩解。
四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尚待優化。疫情暴發期間,重點疫區應急響應防控工作略顯失控。
五是輿情應對和輿情引導能力尚顯不足。部分地區“封、堵、防”等舊有輿情應對理念仍舊存在。此外,輿情應對能力不足,如發布會風波、紅會風波等,對當地政府公信力產生較大沖擊。
針對以上表現,其主要原因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公共衛生及醫療設施、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尚顯不足。2003年以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區域(城市群)規劃建設中的醫療及公共衛生能力與經濟人口的匹配度、城市公共衛生防控和服務能力的建設規劃、基層防控和服務能力的規劃建設、醫療及公共衛生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等方面,尚顯不足。
二是公共建筑“平疫結合”的功能尚顯不足。其主要表現在:既有大型公共場館疫時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尚顯不足;鄉鎮、社區等基層環節基礎建設薄弱,特別是疫時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幾乎空白;部分易感人群聚集地的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幾乎空白。
三是醫療及公共衛生物資的戰略儲備和管理尚顯不足。疫情初期的檢測效率不夠高、檢測手段不夠多;醫療戰略物資戰略儲備不足;社會防疫物資戰略儲備不足。
四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需要優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方案亟須優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信息化建設能力亟須提升;應急響應速度亟須提升;相關機構應急響應執行能力亟須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日常演練及演練方案亟須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流動人員的管理亟須加強。
五是部分地區輿情應對理念落后。對輿情應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危機意識淡??;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的掌握不夠準確、全面,導致輿情被動;輿情應對能力不足。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的許多方面的內容,已難以與當前社會情況相適應。結合本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建議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作出修訂,提升應急處置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本次疫情下一階段“外防輸入、內防復燃”的目標,同時更好地應對未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主要建議如下:
一是加強公共衛生及醫療設施、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加強區域(城市群)一體化規劃建設中公共衛生及醫療設施及配套的同步規劃建設,形成區域(城市群)醫療及公共衛生能力與經濟、人口相匹配的格局;加強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醫療救治中心、獨立傳染病醫院等的公共衛生設施的規劃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公共衛生防控和服務能力;加強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規劃建設,全面提升基層防控和服務能力;加強醫療及公共衛生大數據中心、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等公共衛生事件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
二是加強公共建筑“平疫結合”功能的提升。在新建大型公共場館(如展覽館、體育館等)時,“平疫結合”設計應納入設計規范,加入大型公共場館設施轉換為應急醫療救治設施要素,提升應急醫療救治設施儲備能力;對現有大型公共場館建筑,結合當前的城市規劃建設、消防、人防和交通等布局,加入公共衛生要求,對具備條件的既有公共建筑進行應急醫療救治能力改造;針對鄉鎮社區基礎建設薄弱的特征,在鄉鎮、社區醫院旁可改造并儲備可征用的設施;針對免疫力低下人群聚集的場所,特別是養老機構等,應進行預防公共衛生事件的平疫結合改造建設。
三是加強醫療及公共衛生物資的戰略儲備及管理。加強具有醫療檢測資質機構、單位的審核管理,形成統一標準,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初期檢測試劑的快速研發和規?;a,豐富檢測手段,加快突發公共衛生疾病的確診速度;加強醫院醫護物資的戰略儲備,降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醫護感染率;加強社會防疫物資的戰略儲備,減緩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社會醫療物資的擠兌;加強應急物資儲備管理,結合成本控制的原則,站在區域(城市群)一體化高度進行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同時,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資輪換使用機制,合理儲備物資、避免浪費。
四是優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優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方案,建立重大公共衛生安全專家庫,根據傳染病或公共衛生事件特征,制定事件分級標準,完善監測、預警、報告、救治等應對處置方案或行動指南;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信息化建設能力,進一步推進公共衛生顯著癥候群相關門診部門的在線實時監測系統建設,利用數字化、云計算等先進科技手段,提高癥候群疾病的指征分析,提高相關高傳染性疾病的確診效率,提高密切接觸人員的流行病學篩查速度;加快醫療與公共衛生數據一網信息化系統建設,完善醫療機構的檢測數據強制同步上傳措施,包括患者的基本情況,如職業、住址、直系親屬等必要信息,在方便大數據分析、利于防控的同時,避免相關人員瞞報現象的發生;提升應急響應速度,實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與確認核實、事件的發布與應急響應的“雙同步”;提升應急響應執行能力,明確和落實公共衛生機構,如各級公共醫院、紅十字會等的公共衛生職責,確保應急響應時各環節不出現脫節;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平時的應急演練,加強與社會面的協同和聯動,在提升公共衛生機構應急能力的同時,提升全民防護意識和素養;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加強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重點疫區流動人口的管理,讓人員快速靜止下來,減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人員流動,降低防疫難度。
五是加強輿情應對和引導能力建設。提升輿情應對理念,堅決杜絕“封、堵、防”作風,及時發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征、階段、危害等基本情況,坦誠地公布存在的問題及亟須的援助方向,引導輿論向有利于快速防控的方向發展;第一時間動員全體政府機構、高校、科研機構及其他第三方社會資源,及時掌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所需的各項數據、信息,并及時向社會公布,避免產生謠言甚至引發全社會恐慌;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第一時間準確研判輿情,回應社會關切,形成首聲效應,樹立權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