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既然“奇恒之腑”叫“奇”,就不要苛求男6女6。女子需要代表地孕育胎兒,必須有子宮。《素問》的“女子胞”本來已經明確不同于《靈樞》的“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端貑枴返摹芭影比绶帜信?,就會直接寫胞?!鹅`樞》的“胞中”只是命門一個對應的生理結構位置的描述(丹田)。
4, 《黃帝內經》時代書寫困難,無法用文字完全描述清楚復雜的生命結構。因此,應當有配套的類似《易象》的《黃之象》,是一張或幾張圖(類似伏羲螺旋圖)。在流散過程中,應當基本保留下來《經絡圖》,遺失了《臟腑圖》。
5, 后世的糾結集中在三焦,因為三焦與其他單獨清晰的臟腑不一樣,他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分布式系統,分布于四肢之外的全身。與氣功修煉的命門、關穴、任督沖三脈對應構成藏+象。這個藏象是地上所生,因此地上可練習,不受天生天年先天之精的定量限定。這個系統成為古印度瑜伽與中華內丹功成仙的基礎。這張圖也最復雜、最玄妙可用。后世遺失或者故意撤除都有可能,
天之氣對人體也有傷害,所以,病因分為陰病和陽病兩種。源于解剖生理系統而最終影響到藏系統的病稱為陰病。由于藏系統本身原因而引發的病稱為陽病。陰病因是與形體解剖系統有關聯的疾病,源自體內;陽病因則起源于天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源自體外。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熱通過經絡可以直接侵入藏系統,故而陽病都來自體外,即是指天?!秲冉洝酚^察到,天地氣溫之差,隨著節氣變化。差數使氣交易位。氣交的位易最明顯的變化(最顯著拐點),是大寒和大暑兩節。大寒最冷,大暑最熱。古人以冬至為過年,一年從最冷的時候開始,所以,氣交易位就以大寒節作為指標。如果最冷之日,不是在大寒節這一天,提前最冷為“未至而至”,“太過”;延后最冷為“至而未至”,“不及”。所以,《素問》云“時有定位,氣無必至”。一年四時二十四節、溫熱涼寒的秩序不會顛倒,這是氣化之常(不變);但是,氣也會早或晚。天之氣在人沒有順從節氣或者沒有留意延遲提早時,就會傷害人體?!?/section>《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帝曰: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多少,始終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長也?!?《內經》“大氣舉之”將地球從下向上散發再釋放出來的氣稱為“地氣”、“大氣”?!拔逦丁辈煌?,受地氣制約。地球吸取留存了大量的星際粒子,釋放過程對生命產生影響?!端貑栁宄V麓笳摗分v清楚了同人異地異態,同病異地異治,同藥異地異效(還有異時)。要求醫生根據地氣治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后,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與星際分子高度相關的精氣神顯然是生命之本。《黃帝內經》如何描述精氣神?精:從生命結構精分兩種:藏生命的精華能量;生理生命中與生殖有關的精子等微物質。精氣神學說中的“精”,與氣、神相對應,是前者。依來源又可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與生俱來,是一個定量數,越用越少。先天之精也是生殖之精,具有生殖能力,貯藏并旋泄于腎。后天之精,源于清氣和水谷,化生于肺脾胃,是人出生維持藏生存的來源。后天之精也是臟腑之精,清氣和水谷化生后藏于五臟,其余者輸藏于腎以備用。久病、勞逸過度都會導致精的大量消耗,但最大的消耗在人類情致變化和生殖過程。構成生殖之精的,主要是先天之精,任意浪費甚至透支,致使先天之精越來越虛,不但短命,還會帶來其它疾病。七情六欲對藏象系統的傷害遠大于解剖生理系統的有形疾病,所以在中醫陰病因中,最主要的就是強調了情志對疾病的關系。情志過激,首先是傷氣,而氣為精所化,本質則是傷精。“恐懼不解則傷精”、“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根據《黃帝內經》“人生十歲,五藏始定”的論述推斷,孩子在10歲前五藏未定,藏系統并不能從飲食中化生“精”。只能來自賦予,父母的賦予如果只是一個精子+卵子,至少解釋不了其他不用的無數精子。因此推斷在只有在精子卵子結合的一刻,又有其他賦予,只能是“神”了,是個定數。后天之精,更多體現為藏生命的能量,可以多化多存多用。從飲食、呼吸中提取出來的“精”都叫后天之精。第一個來源是脾胃;第二個來源是肺。此脾胃并不是指解剖的脾胃,而是指脾臟+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人體的生理消化系統包括胃、大腸、小腸,營養吸收在大小腸,胃不是吸收而是分解食物。脾取飲食之精,不從大小腸入手,而從胃入手,兩者所取不同。脾藏所取不是消化后的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而是“精”。古印度《五十奧義書·商枳略奧義書》中也談到了類似中醫氣化:“上氣流行腹中者,分化納于腹中水分、食物,而別出菁華?!贝恕拜既A”就是精。第二個來源是肺?!秲冉洝妨澆叵笳撁鞔_:“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狈螐目諝馊〉挠钪嬷?,進入藏象系統后與來自脾胃的宇宙之精結合,最后形成了“宗氣”或叫“大氣”,是藏系統的推動力。如果肺氣虛弱,則宗氣生成不足,少氣不足以息,語言低微,身倦乏力,脈沉微等。肺與經絡直接從空間(天)吸取的精稱為“陽精”;脾胃從地球產物(地)吸收再轉化的精統稱為“陰精”,其實都是一樣。采集陰精和陽精與地形、氣候有關,因而直接影響人的壽命長短。地勢平坦、氣候炎熱地區壽命短,而地勢較高、氣候寒冷地區壽命長。長壽地區基本緯度偏高,地處山谷盆地。因為藏風聚氣,世界文明最早發生發育的地區都是多水+盆地?!妒ソ洝访枋龅囊恋閳@就像四川盆地;最早的中原就是伊洛盆地與管仲盆地。氣:古代哲學家認為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物質,就是星際粒子?!秲冉洝分械臍鉄o形可見,象“霧露”般的無固定形狀卻可通過物質運動形式表現,是無形有征的能量運動。而且氣周期性地運動不息、與生命始終?!鹅`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素問氣交變大論》:“善言氣者,必彰于物?!薄鹅`樞脈度》:“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薄端貑柫⒅即笳摗罚骸俺蓴∫蟹鮿樱瑒佣灰?,則變作矣?!睔獾倪\動停止,便是生命的終結?!端貑栁宄U笳摗啡眨骸皻庵箘t化絕。” 氣存于五藏的,稱為五藏之氣,行于經絡者稱為經絡之氣。經絡之氣又分營氣、衛氣,營氣行于脈內,一日夜五十周;衛氣行于脈外,一日夜也是五十周。當十二經絡充滿時,其氣又可溢向奇經八脈。氣的最大特點是每時每刻都穿行不停,一停則為病。這個特點恰恰是精沒有的。全身之氣,分則無數,合則為一。例如,當太陽經被病邪侵入時,藏象系統中的陽氣就奮力將邪病驅逐,此時人就會發熱。陽氣蒸騰著經絡中的陰氣(營氣),使其轉變為津液裹挾著病邪排出體外,這就是汗。如果用麻黃發汗太過,太陽經中的陰氣必然減少,為了平衡,陽明中的陰氣就來補充,當補充過猛,胃中氣上逆,發生嘔吐。如果發汗太多,其它經絡補充不足,太陽經中陽氣就會自行膨脹彌補陰氣的空缺,此時就會心煩胸悶。過程中,大量的陰氣被消耗掉了。氣的運行:清陽之氣上升,重濁之氣下降。同時,陰氣生發而為陽,陽氣潛降終化陰。清陽之氣上出于眼、耳、口、鼻等孔竅;清陽之氣向外開發肌膚腠理;這是“出”。濁陰之氣下出于前陰、后陰二孔竅。濁陽之氣向內歸藏于五臟,這就是“入”。人體經氣的運行與自然界天地之氣的變化十分相似:升:地上的水,由于陽光照曬變成了清陽之氣,蒸發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
降:云在天空凝聚、溫度降低,吸收了濁陰之氣,化而為雨,又會從天空降落在地面。
升降循環:循環自然界有生機;沒有循環自然界死水。自然界運動平衡破壞,天地之氣的運行受到了影響,大地就會出現干旱和洪災。同樣,人體的平衡打破,陰陽之氣的升降宣發受阻,就會疾病纏身。
除了精氣神,《內經》中還有津、液、血、脈。“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所以氣血首先=氣,其次包含了血液?!坝嗦勅擞芯?、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币簿褪钦f:精、氣、津、液、血、脈=氣,是氣的不同體現。《內經》基于來源本源“氣”,發展出“氣血”,再衍生出“精、氣、津、液、血、脈”。體系因此完備:“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暑,和喜怒者也;
是故,
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淸利矣;
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
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氣功煉丹就是修仙,源于《內經》的“精氣神”與經絡穴位。仙,是一種境界。了悟生死、天人合一的人就是仙。煉丹與仙學,就是研究實踐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精神與身體融合,而達到真善美境界。內丹源于煉精化氣, “煉丹採藥”是指以精、氣、神在體內運行,靠意念來運行各關竅。氣經過溫養(溫暖熱力的感覺)轉為藥,故養氣亦稱為採藥(此採藥,不到深山尋,只在心中求),而達到火候,則煉成金丹成仙。第一階段稱初關,是煉精化氣,乃煉元精,又稱小周天。
第二階段稱中關,是煉氣化神,乃煉元氣,又稱大周天。
第三階段稱上關,是煉神化虛,乃煉元神。
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是現存最早的系統煉丹理論著作。該書思想來源于《黃帝內經》+《周易》。作者"恐泄天之符(天機)",故行文古奧難懂?!吨芤讌⑼酢繁缓笫婪顬?quot;萬古丹經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學說的理論基礎。魏伯陽名翱,字伯陽,道號云牙子,會稽上虞(紹興)人,生于漢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其父魏朗遭黨禍被禁錮而死。時人尊其為"八俊"之一。漢靈帝五年(176年),魏伯陽26歲時隱遁山林修道。《周易參同契》仿照東漢出現的緯書之名《易緯參同契》。"參"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書"的意思。"參同契"三道即易、黃老與爐火。三者參合而成煉丹。魏伯陽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是同理,易與丹道相通,所以能用《周易》來解釋煉丹。魏伯陽采用鉛汞作為煉丹的主要原料,以及把黃金的恒定性作為永生類比。開啟了丹鼎煉金術等。葛洪、陶弘景都可視為他的傳人。在《周易參同契》中,魏伯陽記述了升華裝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個縮小的宇宙,陰陽變化、萬物終始都在其中。魏伯陽指出,煉丹過程正如以檗染黃,煮皮革為膠,用曲糵作酒等等一樣,是"自然之所為","非有邪偽道"。他將陰陽五行學說用于解釋煉丹術現象,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五行錯王,相據以生",是陰陽相須,彼此交媾,使精氣得以舒發的結果。他還提出了相類學說,"同類"的物質才能"相變","異類"物質之間則不能發生反應。風行歐洲的煉金術,包括培根、牛頓等人也可視為魏伯陽的弟子(密碼語言也類似)。牛頓因為研究煉金術而成為皇家鑄幣局局長,開創了英鎊的金本位制度。不清楚這個本位黃金是否來自煉金術。煉金術組織如“玫瑰十字”“金薔薇”等演變為“共濟會”,共濟會主力推動了歐洲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從本源上講,現代科學的祖宗是煉金術,煉金術(或煉丹術)的哲學來自《黃帝內經》+《周易》。公元前800年前后的印度《奧義書》,記載古代印度的哲學思想,也記載了醫學。本書總結了公元前1300多年的《吠陀》、《梵書》、《森林書》等內容。《奧義書》中發現了大量與中國古代哲學、生命學相似的東西,其中關于人體的認識與《黃帝內經》很一致,甚至表述的方式都相同?!秺W義書》記載:“惟太陽為生命,惟太陰為原質。凡此一切有形體者,皆原質也。故原質即形體?!边@與中醫“陽化氣,陰成形”理論雷同;“陰陽合精氣,人類由神生?!迸c“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一致。印度古人認為,眼中看見的世界是虛假的,是由氣構成的。氣千變萬化,但其實都是一種根本之氣的分化,“諸氣皆臻于一也”。人的本質就是氣(生命氣息),關于氣的概念,《奧義書》和《內經》一樣也有多種描述:空氣、糧食、各種神靈、最偉大的大梵神。但可歸納為兩種:一是指肉體內的“內自我”、“神我”。可以將其理解為靈魂。由于是人的神性部分也可以直接引伸為大梵、“彼”、因陀羅等;而是指體內真氣。《奧義書》是瑜伽的經典,主要修練人體內的真氣, “生命之氣息,即諸體之真元”。印度人將人體之氣分為五種分屬不同的部位,而且有不同的顏色。與《內經》也十分相似。這部書中也記載了經絡14條。最重要的脈有兩條:蘇壽門那脈和喜多,這兩條脈的走向與任、督二脈很相似。 “百又一心脈(喜多脈),唯一通頭頂,上升達永生,余皆生死引?!比艘腴L生不死,唯一可修的就是“心脈”。它將脈分為二種, “一脈分為二,二者遂離析?!薄秲冉洝芬矊⒚}分為二種,即陰陽,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為三陰三陽?!秺W義書》也說各種脈“如輻共車轂,諸脈心內斂”,也是一個輪狀輻射結構。中藥藥性分析以及組合禁忌理論的即使仍然是“氣”或星際粒子。地表之物皆可為藥。因為它們地同樣可以吸取、截留、保存星際粒子精氣。星際粒子分為五種類型,通過五條氣道到達地球。但這些精氣還只是“原精”,不能直接被藏系統吸納。要加工轉化為藏系統的能量。有些中藥所截留的精氣,很容易轉變成藏象系統的氣,例如黃芪、人參之類補氣;黃精、地黃之類補精;有的可以舒通經絡,如通草;有的可以通陽,如桂枝等。藏系統是通過脾胃吸取飲食中藥所含之精,因此中藥的給藥途徑最主要的有兩條:一是脾胃吸收,二是經絡穴位吸收。除此而外,中藥再無其他給藥途徑。中藥提純后通過肌肉注射給藥約占中藥不良反應的3/4,正是因為違反了藥理與給藥途徑。中藥的藥效基于“氣”,即天之氣星際粒子在地表的留存。據此據此可以根據“留存能力與留存量”判斷藥效。大海中“病毒”最多,因為水是精氣最好的載體,氣遇水而聚,遇風而散。風小的盆地山谷出好藥。古人使用的大多是水分多的鮮藥,都是進山采藥,很少有人在風大的海邊采藥。 “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因為草本植物留存時間遠不如無機物長,影響量。同樣的15年的長白山野山參與種植參不可能同效,雖然物理化學元素一樣。另一項驗證是雨水與雪水的生物活性。臘月雪水被稱為"廉價藥",《本草綱目》說:"臘雪甘冷無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瘟疫。"俄羅斯醫學研究,常喝雪水可以恢復萎縮了的機體細胞組織、使人年輕。醫學界普遍認為,每天飲1-2杯雪水,可使血中膽固醇含量顯著降低,能防治動脈硬化癥。當然可以解釋說,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要多,而雪水中的重水含量比普通水少25%,重水抑制新陳代謝。那么,為何同樣是水,變成了雪就變了呢?雨水一樣,如果誰認為雨后春筍是因為澆的水多,不妨去試試。雪水與雨水無非是H2O上過“天”而已,仍然是“氣”的作用。“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薄秲冉洝芬呀浽趲浊昵邦A言了西方人身體壯不易外感,“病生于內,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惫V嗅t哲學是為藏生命服務的;中藥也不是只針對解剖肉體的,它是針對藏+象生命體。中藥中直接用于解剖形體的不多,很可能與西醫類似是憑借物理化學成分起作用,也可以被西藥替代或者直接提取元素成為西藥。《本草綱目》中標解剖肉體有毒性的藥大約占了70%左右。因為藏系統是本,而解剖只是表,所以對解剖形體有毒,對藏象系統有利時,丟卒保車。另外,對于毒藥的用量《五常致大論》有明確標準:“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反過來,中藥里“十八反、十九畏”之配伍禁忌,在現代科學試驗上未必找到驗證。因為違反配伍禁忌原則,完全可能不傷害解剖器官,但卻傷害藏系統。中藥的藥效還特別強調君臣佐使的組合,以及18反之類的不能組合。組合的作用絕不是元素相加相減。但是如何說清它的原理依據呢?必須要理解《周易》的《巽》卦。該卦講朝廷大員與位置的不同組合,現在叫政治人事改革調整?!百恪痹陲L水中非常重要。古建筑布局以“坎宅巽門”為最佳。正房坐北為坎宅,巽門即東南門。八卦“巽”代表風,風負責運輸“氣”,因此被崇尚。深圳“巽寮灣”的取名就是根據東南方位與臧風聚氣,期望建“寮”于此灣,吃喝不愁。《周易》記載,無論檀父“貞”周原,還是周公“象宅”“地中”洛陽,都顯示“風水”已經在周易前成熟,而且更加側重“天地”即環境對“人”的養育,目標天地人合一,并不是“迷信”。風水中根據物體擺放位置的不同而產生不同“能量”的理論,實際上就是“拓撲學”,簡單說同樣長度的線圈成不同幾何形狀,圍合的面積不同。除了風水,中國人用一種更有趣的游戲來表達傳遞“巽”的排列組合與能量場思想,那就是“麻將”。牌無分好壞,不同的組合才有價值高低?!百恪笔峭負淅碚撛谡谓M織與人事中的應用而已,人與“鼎”“床”的不同排布組合,能量場也不一樣。沒學會的忽悠不表示是真知是迷信。結合拓撲學,不僅可以理解重要的“組合論”,也理解了毛主席把麻將與中醫同列。真正的中西醫結合,不能將兩者相混;只能各行其是,各展其能。簡單的方法,首先相信現代醫學科技的進步,對現代醫學能夠清晰有效解決的疾病,在全身、長期副作用可接受前提下,應當完全接受。對現代醫學技術本身無能為力的更多所謂慢性病、病毒病、絕癥,至少還有一條大路。絕不是死馬當活馬醫,而是哲學不同。比如病毒性肺炎、腸癌從現代醫學或者生理醫學角度是絕癥,而在中醫角度不少卻是“表癥”。中醫的復興與回歸,是生命哲學。絕不是排斥現代科技。恰恰相反,在哲學的指引下,中醫應當用于引進現代科技。比如隨著檢測手段與技術的進步,在多路徑互相驗證辯癥思想指導下,完全可以對望聞問切進行革新;在機器人技術與數字成像技術進步的基礎上,針灸完全可以實現智能化與精準化等等。對重要的藥性,應當智能化精準檢測,而不是依靠經驗。對于西藥本身,也應當根據“君子用極”的指引,大膽使用,明確使用,但是應當堅持君臣佐使組合,對大寒類藥物配合補精藥物。
人的身體搭建,就像蓋房子。先以骨骼建立軀干承重結構,再以筋束縛關節,脈以流通血液,肉以充實飽滿,最后用皮毛包裹封閉外圍并裝飾。人體從內到外這個結構,就是五藏腎肝心脾肺從內到外所生所定的,腎生骨,肝生筋,心生脈,脾生肉,肺生皮。所以中醫“治本”就是調節人的五藏,五藏調和百病不生。身體也很像一棵樹,特別是藏生命體,在很多修行里都把它當一棵樹,道家張三豐有《無根樹》;喀巴拉修煉一棵倒著的生命之樹,他們的修煉方式似乎都與《內經》藏生命哲學同源。猶太教的神秘主義系統叫喀巴拉,也是共濟會的哲學??Π屠畼溆脕砻枋鐾ㄍ?quot;神"的路徑,以及神從無中創造世界的方式。卡巴拉學者使用生命之樹作為創世的示意圖,從而將創世這個概念發展成為一個完全的現實模型。根據圣經《舊約》,生命之樹位于伊甸園中央。
《黃帝內經》這棵樹的中心或核心是五藏,枝枝葉葉花花果果是生理組織,而樹根系統像是藏生命隱藏。五色、五臭、五聲、五液、五味等生命現象,都是五藏所生所主?!段宄V麓笳摗氛f:“所謂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放生化之別,有五氣,五味,五色,五類,五宜也。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于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敝嗅t診病通過望聞問切就是通過這些外在現象分析判斷內在疾病。因為內、外一體、內定外、外象內。好比看樹的枝葉花果是否茂盛香艷豐滿就能知道其內部的根系是否發達以及土壤肥力水分元素等。肝生的枝干就是筋,開的花就是手指和腳趾(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手指和腳趾的指甲是筋之余氣所生,所以看指甲就知道肝臟好不好(月白),在上部頭上結了兩個果就是雙眼(肝開竅于目)。如果肝病了,筋、爪甲、眼就會展現病態的表現;如果筋、爪甲、眼睛病了,那病根可能就在肝上。心生的枝干是脈,開的花是人的臉色(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結的果就是舌頭(心開竅于舌)。肺生的枝干是皮,開的花是毛(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結的果就是的鼻子(肺開竅于鼻)。腎生的枝干是骨,開的花是發(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過早的骨質增生、頭發早白就是傷了腎;結的果就是耳朵(腎開竅于耳),腎虛就會耳鳴。色欲傷腎精,腎主骨,色為刮骨鋼刀。脾生的枝干是肉,開的花是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結的果就是口(脾開竅于口)。所以當口唇、肉出現病態的時候,病根在脾。中醫里的器官聯系比西醫多得多,絕大部分超出了現代科學研究的范圍。如耳病治腎、眼病治肝、鼻咽病治肺、口腔病治心治脾,等等。除了以上有形的看得見的組織。五藏還生成眼睛看不見但其他感官能發覺的性情。每個人都是性情中人。都有喜怒思悲恐。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腎主恐。心病還需心藥醫。中醫概念的致病有3個因素。一是外邪: “風寒暑濕燥熱,不當其位,是天之邪氣也。風氣入肝,寒氣入腎,暑熱之氣入心,濕氣入脾,燥氣入肺,是害人之五藏也。”二是飲食、勞倦過度的內傷。第三就是七情致病,這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病因。情志與氣的運行(氣機)密切相關,氣行不暢易致 “瘀血”,也會影響“津液”的代謝與輸布,形成痰、濕、飲等。性格憂郁的人患癌比開朗的人要高15倍?!饵S帝內經》說:“百病生于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三氣周瑜吐血,因為怒則氣上,氣為血之帥,血隨氣行,氣往上走,血就上行從口中吐出。大喜傷心,喜則氣緩,造成心臟跳動的也緩慢了,停止跳動人也就過去了。大思傷脾,思則氣結,人在思考思念時都會沒有胃口,就是因為思則氣結于脾,脾不能消化食物就沒有了食欲。大悲傷肺,悲則氣消,人在悲傷大哭不止時會哭的上不來氣,就是因為悲則氣消,肺氣不足就會上不來氣。大恐傷腎,恐則氣下,就是因為恐氣往下走就被嚇尿了褲子。據說警察查房,立刻陽痿早泄。情志過度而生的病還需情志來治?!秲冉洝氛f: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悲傷肺,喜勝悲;恐傷腎,思勝恐。勝就是克,還是五行相克。對證下藥,不一定都是草藥,還有可能是“笑藥”、“怒藥”。據說植物也有情緒,也影響生長。想得到卻得不到就會怒,得到之后就會喜,得到又失去則悲,徹底失去時又害怕失去,這些都是自然的性情,自然的道理。但每一種心情都不可過度,《內經》說保持平和的心態做到不怒、不喜、不思、不悲、不恐,使五藏調和皆順其性才健康無病。方以智總結:“東西圣人千百其法,不過欲人性其情而已。性其情者,不為情所累而已。”《內經》以及《傷寒論》都沒有精神病的概念,只有瘋癲之證,也不是“腦子壞了”,精神病其實是“脾胃壞了”,是一個中焦疾病,“實則陽明,虛則太陰”。精神病大致分兩種,一種是狂躁型的“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的陽明實證,屬于胃病的范疇;還有一種 “捻衣摸床,獨語如見鬼狀”的太陰虛證”。鬼谷子說 :“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楗而反之”。 《周易·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此陰陽之道是三點螺旋升級的道,側重“變易”,與物質概念機械陰陽是根本不同的。西方哲學基礎《圣經》把“天”或“上帝”人格化,有了感情傾向,與老子說的把萬物一視同仁都當芻狗不一樣,因此源于《圣經》的西方文明排他,源于《周易》的中華文明融合。科學文明是“地”的文明,如果不與“人性”螺旋,很難指導人類,比如西醫學只能把人看成“地”的一部分,沒有“人性”如動物。 西方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與榮格的研究的正是“人性”,也是試圖從“意識”角度探索“人”,包括心理致病,典型如神經官能癥(癔癥)。師徒倆最后分道揚鑣。弗洛伊德專門關注研究《圣經》索隱,還寫了“摩西出埃及”的索隱專著。而榮格更關注《周易》,他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潛意識分析心理學宗師?!扒榻Y”“內向”“外向”等心理概念都是他提出的。榮格最感興趣的是《易經》占卜,同時也專門研究塔羅牌占卜,和周文王周公一樣,目的并非是算命,而是試圖揭開易經占卜準確性的“所以然”,基點是“天地人”三點螺旋的一點,深邃秘密的“人性”,或叫“人心惟危,人心惟微”。超越因果性存在的“同時性原理”就是螺旋互聯。他說《周易》不是誰都有資格用。 “《易經》徹底主張自知,而達到此自知的方法卻可能百般受到誤用,所以個性浮躁、不夠成熟的人士,并不適合使用它,知識主義者與理性主義者也不適宜。只有深思熟慮的人士才恰當,他們喜歡沉思他們所做的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在當時,榮格頂著壓力說 “想要進入《易經》蘊含的遙遠且神秘之心境,其門徑絕對不容易找到。假如有人想欣賞孔子、老子他們思想的特質,就不當輕易忽略他們偉大的心靈,當然更不能忽視《易經》是他們靈感的事情。以前我絕不敢公開表露出來,現在可以冒這個險,因為我已八十幾歲了,民眾善變的意見對我幾乎已毫無作用。古老的大師的思想比西方心靈的哲學偏見,對我來說價值更大。”“《易經》的精神對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晝;對另外一些人,則晞微如晨光;對于第三者而言,也許就黝暗如黑夜”。《素問?金匱真言論》把五音與五藏(脾、肺、肝、心、腎)和五志(思、憂、怒、喜、恐)聯系在一起。如宮調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商調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調朝氣蓬勃,生機盎然,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調熱烈歡快、活潑輕松,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羽調凄切哀怨,蒼涼柔潤,如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秴问洗呵?古樂篇》云:“昔陶唐之時……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原始歌舞實際就是音樂情志療法,而且容易普及施行?!稑酚洝肥俏覈钤绲囊魳穼V?,為《禮記》的一篇,把五音(角、徵、宮、商、羽)理論確定下來,重視樂和禮的關系。古人以琴道修身養性,而且不同的曲目針對不同的五藏與情志。《樂記》云:“樂者樂也,琴瑟樂心;感物后動,審樂修德;樂以治心,血氣以平。”琴棋書畫,琴居首位。“琴”被視為圣人治理國事的圭臬,君子修身養性的憑藉。班固:“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琴”的五弦象征五行,到后來增加文王、武王的二弦。古琴上的徽位分別象征十二月, “十三徽象期之月,居中者象閏?!绷硗?,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征天、地、人之和合。這就是為何傅兌、箕子、孔子、諸葛亮等等都是琴師?;缸T被劉秀彈琴罷官是個著名故事?;缸T以“優美”而非“規矩”為標準,在宮中彈奏民間琴曲,劉秀感到新鮮,大為贊賞。很不幸他碰上了著名的“正人君子”大司空宋弘,這個人就是力諫劉秀“好德如好色”“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人。宋弘本來推薦了桓譚,反對他給皇帝演奏“靡靡之音”,把桓譚訓斥一通。劉秀也很能裝,桓譚被罷官。有亡國之音,就有亡人之音。除了五藏,《內經》認為人有六腑:大腸、小腸、膽、膀胱、胃、三焦。前面五項都可以從生理解剖學上證實和對應,而三焦腑目前找不到。陰陽、藏與象、五藏與四臟+六腑部分,這些可以解釋中西醫對生命結構的認識差異,甚至可以認為《內經》更超前、更完善、結構更完整。然而,《內經》明明說三焦是“腑”,就應當屬于生理解剖系統,如果東拉西扯何以為信?《黃帝內經》有句名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而且出現了兩次(《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素問?至真要大論》)。本文試圖解決這一幾千年的難題。托名扁鵲的《難經》正是定位解決這類《內經》難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邏輯如下:1,依據原著,對后世解讀不予采信(因為沒講清楚);原著中首先依據《素問》,其次《靈樞》。因為《靈樞》不能確定是原著(許多矛盾正是來自《靈樞》);與《易》原經文,以及上古文件如《山海經》遺存比對;與類似《內經》系統的古印度學說比對。
2,堅信《素問》關于“六腑”之一的定義,堅持《內經》系統論、整體論,以拾遺補缺的方式將藏+象生命結構填充完整閉合。(《內經》原文必有遺失)。
3,結合現代解剖進展,推測三焦組織的可能性?,F有生理解剖結構本身并不完美。不斷地有“新”組織、“新”器官又被發現。
按照陰陽、藏+象的生命哲學,“9臟”以及五藏六腑的結構要么少了一“藏”;要么多了一腑。在·《素問》中不僅明確有三焦腑;而且《靈樞》及臨床都有驗證的三焦病。因此必有六腑的三焦。三焦脹為脹病之一?!鹅`樞·脹論》:“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比共煌ɡ喜±p身。中老年人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 “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風濕骨病、頸椎病、腰肌勞損、腰部酸痛、椎間盤突出、女性產后風、老寒腰、便秘、前列腺、女性更年期綜合癥以及婦科炎癥等等。以上三焦病顯然都涉及“老”,而《內經》中關于老的決定性因素描述是“精”與“天葵”。因此“三焦”必與“精”與“天葵”相關。天癸至,任脈通,故天癸實際上是先天真陰,因先天,故為天,因其為陰,故以癸論。天癸乃真陰真陽,其天為陽,其癸為陰,真陰真陽乃真元,為性命之本。癸字讀作guǐ ,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兵器二戣( kuí)交叉,應該寓意其力量與陰陽交合?!稜栄拧め屘臁诽珰q在癸曰昭陽。月在癸曰極。常用“癸水”指月經。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因任脈陰,督脈陽,故任脈為地道),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因天癸為真陰陽,故天癸至則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基于必有六腑,則五藏之外,必有與三焦腑對應的另外一個無形的但主導性的“藏”一類的藏生命結構體。《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前文已述,藏生命=五藏+經絡。因此與三焦對應的必在經絡中(這可能是《靈樞》多次闡述三焦的原因)。生理解剖結構的四肢對應經絡線與小穴位;胸腹部才有五藏六腑,因此三焦對應的是“背腧”,即在腰背脊椎中的“大穴位”。巧的是《靈樞·背腧》正是論五藏之腧在背?!疤炜币舱安亍痹诖颂幹行摹懊T”。黃帝問于岐伯曰:愿聞五臟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內經》中的“焦”只有兩處,一處三焦,一處在此“背腧”。焦,在此指脊椎棘突。五藏居于腹中,其脈氣俱出于背之足太陽經,是為五藏之俞。五臟之氣輸注于背部的五個俞穴。心俞、肝俞、脾俞、腎俞,成為在背部的對應點,五臟之俞串珠于背部,自成一體。但是缺了一個最重要的“俞”,“命門”。體前肚臍眼為神闕,而后正對命門,神闕與命門乃性命之門。瑜伽理論中,臍輪是身體元氣的中心,也是熱和火的中心。它的位置是在肚臍部位(丹田),但在練調息瑜伽時,通常總是體會到它在身軀的背面(即命門),而不是在前面(按:指丹田一帶)。道家內丹修煉也是如此。
經絡人體而言,上為黃庭應心性,下為氣穴應腎命。神闕和命門連線以及黃庭和氣穴連線中點乃《素問·刺禁論篇》“七節之傍,中有小心”所指的“小心”(從尾閭骨向上數第七節之正中的脊柱骨內腔中),是真正中宮,其所藏為天癸,其下輸氣穴所謂腎間動氣(腎氣、元精),上輸為黃庭。天癸為性命之本,神闕和命門連線以及黃庭和氣穴連線交叉,是不是就是“葵”字的甲骨文與金文(《易經》時代文字)?!端貑枴氛f的腎氣,《難經》解釋是“腎間動氣”,是元精。腎間動氣也是衛氣的總來源。腎氣旺,衛氣固,表現為機體不易感受外邪等等。三焦對應的氣穴、命門居中,則少陽(膽、三焦)、陽明(胃、大腸)、太陽(膀胱、小腸)皆居于所有三陽腑全軀干中下部,而太陰(肺、脾)、少陰(心、腎)、厥陰(肝、心包)所有三陰之臟全居于人軀干上中部。如肝上膽下,心上小腸下,脾上胃下、心包上氣穴下、肺上大腸下、腎上膀胱下三陰三陽的表里相配也很清晰明顯。其以肝膽、脾胃居中交叉相互鎖扣和聯絡,這又是一個“葵”字。這樣的藏+象生命結構很精奇,也驗證了《內經》《傷寒》的三陰三陽理論。各種激素尤其是荷爾蒙都關乎三焦系統,上赤下黑,前赤后黑。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胸腺、胰島;性腺與經絡體系直接相關,上、中、下三部就是“三焦”。但《內經》描述很少,應該是遺失了,只留下概念“三焦”。印度瑜伽與密宗的三脈七輪與“三焦”體系可以清晰對應,可作參考。印度無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脈,但密宗卻有“三脈七輪”。三脈即中脈、左脈及右脈。左脈為白色,右脈為紅色。左脈下通右睪丸,右脈下通左睪丸,女性則通子宮。所謂七輪,就是: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海底輪、梵穴輪。七個脈輪是七個能量聚集點,主宰著人體不同的組織系統,它通過內分泌及脊柱神經系統與肉體連結,調節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借由這種方式,使所有的器官、組織及細胞就得到了能量。激素與內分泌系統的腺體對應中醫之三焦系統,能通調全身元氣,但并不是元氣本身。特別是下焦產生的雄激素、雌激素的減少影響到其它系統的運作,使男性、女性身體所有器官功能下降。這完全吻合《素問·上古天真論》的描述。激素量的控制很精微,量大為壯火,有食(腎)氣之弊;少火乃生氣,其調節是雙刃劍,類似丹修火候。最有效辦法唯有調心使“陰平陽泌”?!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薄皼Q瀆之官”就是控制閥門?!端貑枴の宀貏e論》稱三焦為傳化之府;《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也參與對水谷的精微變化為營氣,以及傳化糟粕的過程。相關的各種功能不能沒有三焦這個內分泌系統提供的激素。《內經》命名三焦,十分精準絕妙。焦字=上3鳥+下火。古文中“三”有時指3、有時指不確定多數。焦字3個鳥指的就是不確定多數。老子“三生萬物”的意思也被天葵、命門、腎氣表達出來。如果實質3,上為垂體、甲狀腺;中為腎上腺、胸腺、胰島;下為性腺。焦急、焦慮、憔悴都和它們相關。命門有多處,如腎間動氣處,或臍后,或山根處,都是系心之處,拴住心猿意馬。拴不住就是孫猴子的狀態。《黃帝內經》先說心開竅于舌,又說心開竅于耳。 《素問?金匱真言論篇》:“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心主舌……在竅為舌”。心到底開竅于哪?自相矛盾,實際在暗示《黃帝內經》中顛三倒四而又舉足輕重的“三焦”概念非同小可?!敖埂闭?,“交”也。此言暗示“明三焦,暗三交”,暗示三焦概念背后真正的傳統內功不傳之秘。《難經》所言“心主與三焦為表里” 就是理解到了心神對激素刺激的欲望的調控。他對三焦的定位就是“臍下腎間動氣者”為主(下焦主要指“性腺”);其他為“別使”。三焦通行元氣之說,首見于《難經》。元氣,為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度y》:“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泵T之用在于“腎間動氣”,腎間動氣是三焦之原。《難經》的“腎間動氣”具體化明確詮釋了《素問》之“腎氣”?!峨y經》定位腎間動氣為原中之原: “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明確“原”與“別”的關系),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比狗Q為“原”, “腎間動氣”定位為“三焦之原”,就是原中之原。三十一難說:“下焦者……其治在臍下一寸”。而六十六難說:“臍下腎間動氣者”。可見腎間動氣(原氣)的部位就在下焦。就是說下焦是腎間動氣(原氣)部位,真正為原氣之“別使”者,是上焦與中焦。下焦主要指“性腺”,即男性的睪丸、女性的卵巢??煞置谛约に?,促進發育及副性征的出現。卵巢的功能還要產生卵以及發育子宮。 “焦”本身香甜,但也會欲火焚身。在《山海經》、道教洗髓丹修、佛教《華嚴經》都有“沃焦”的概念,都與上“水”下“火”有關;都是澆滅情欲之火修仙超度的關鍵。“三焦”的取名應當與“沃焦”同期同源同義?!渡胶=洝酚涊d,后羿射下九日落在沃焦山?!渡胶=涁摹氛f:“沃焦在碧海之東,有石闊四萬里,居百川之下,故又名尾閭?!?“尾閭”本身就是督脈重要穴位,位于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在丹修中,尾閭關又名九竅,乃洗髓之法上天之路(3條)。腎內有金鼎,共三路上通夾脊,直透頂門而上泥丸,通一身之骨髓,洗去凡髓,換成仙骨。有意思的是,在佛教《華嚴經》中也“沃焦”,沃焦山為大海底下吸水石,廣大如山。其下為地獄之火氣所炙,故此石經常焦熱(欲火)。而沃焦石之海(沃焦海)乃眾生受苦之處。佛教用沃焦比喻凡人情欲無窮無盡,猶如此石之焦熱難耐;在華嚴經中,釋迦牟尼別號又稱“度沃焦”,佛為超度此苦之人。《靈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說明三焦是人體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則脾、肺、腎等臟腑調節水液的功能不足,引起水液輸布與排泄障礙,產生痰飲、水腫等病。《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薄鹅`樞·營衛生會》又概括為“上焦如霧”。所謂“如霧”,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彌漫,灌溉并溫養全身臟腑組織。《靈樞·營衛生會》說:“中焦……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中焦如漚”。漚,是浸泡。所謂“如漚”,是形容中焦腐熟、運化水谷的作用。《靈樞·營衛生會》說:“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本褪钦f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認識到三焦首先是與命門、氣穴及天葵對應的激素腺體。再從“水道”角度將它完善,部分水道是“脈”,脈與生理血管不同,它是一個象血管一樣的網絡但不封閉,更像是河道網絡,既可以氣化也可以滲透蔓延。根據現代醫學解剖的進展,在身體中貫穿各組織器官的“脈”,還包括膽管、淋巴管、輸精管、輸卵管、輸尿管等各種管;還包括全身器官的各種包膜(腦膜、胸膜、心膜、血管膜、肺膜、胃膜、肝膜、腹膜、腸膜、骨膜、橫膈膜、縱膈膜等);還包括“間質”。他們與腺體連為一個水道大系統(外水道、內水道)。三焦與淋巴系統密切相關。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導管可以溝通全身津液,類似水道出焉,因此也是水液運行的通道。比如卵巢皮質內有豐富的淋巴管互相連接成網。淋巴毛細管圍繞在卵泡的外膜和黃體的周圍,內膜和顆粒層往往缺乏。在髓質內,淋巴毛細管集合成較大的淋巴管出卵巢門,注入腰淋巴結。腸系膜早被發現,但之前解剖書都將腸系膜視為一系列零散的薄膜組織,不同的腸管對應不同的腸系膜。最新研究發現,腸系膜是一個連續性的器官。但解剖學無法確定腸系膜應該屬于人體的哪個系統。因為腸系膜在是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等系統中都有重要作用。《科學報告》雜志上美國的研究人員爆出:一個以前從未發現的新器官存在于人體內,而且這是一個最大的器官。人體含有70%以上的水份,這些水份并非固定,而是通過體內介質來進行快速流通,這種體內介質就是 “間質”,它存在于皮膚表層下方,用來連接動脈、靜脈、肌肉筋膜,腸道, 肺等五臟六腑及泌尿系統等等所有器官和組織,被研究人員稱為“液體流動的高速公路”。人體液體中一大半存在于細胞中,還有一部分存在于心臟、血管、淋巴結和淋巴管中間,剩余的則是所謂的間質??茖W家稱,承載這些間質液體的網絡組織是一個獨立的器官,并且是最大的器官。這是一個極其微小、充滿液體并穿透結締組織的通道網。周圍被動脈、靜脈和肌肉間的筋膜包裹。這一發現重塑了我們對人體的理解,還能更好解釋為什么癌癥在侵襲體內某些部位時更容易擴散和蔓延?!伴g質”器官遍布全身存在于人體組織間隔內,一半以上存在于細胞內,另一半存在在心臟,血管,淋巴結和淋巴管內。間質由強膠原蛋白和柔性彈性蛋白結締組織蛋白組成,間質液體在整個過程中移動。 前文為了發現“三焦”與印度瑜伽與密宗進行了有效驗證。印度無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脈,但密宗卻有“三脈七輪”。奇經八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其實中醫的八脈最重要的也是三脈:督脈、任脈、沖脈。任督二脈不用說了。卵子受精的瞬間,當細胞一分為二的時候,任督二脈就出現了。沖脈的“沖”字,含有沖要、要道的意思。沖任之脈,命門之所就是人身上的生命要地,上述生命要地跟性敏感區是一致的,就是腰部和下腹部及腹股溝即大腿內側和生殖器及周圍。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串全身,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沖。沖脈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為十二經脈之海?!端貑?上古天真論篇》上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憋@然,“沖脈”與生殖機能關系密切,比女性更重要。沖、任脈盛,月經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稱血海。任沖失調導致婦科疾病的發生。如:月經失調,痛經,女性內分泌紊亂、功能性子宮出血等,也可導致皮膚病、乳腺病等。沖脈起于胞宮,又稱“血室”、“血?!?。沖脈有調節月經的作用。沖脈虛衰表現為月經量少色淡,甚或經閉,不孕,或初潮經遲,或沖脈絕經過早。沖脈氣結可表現為經行不暢,量少或愆期,或乳房脹痛,乳汁量少。沖任受損是婦科病的主要發病機理。沖任二脈與藏腑雖不直接絡屬,但卻通過肝脾腎的所屬經脈與之間接相通,因此沖任二脈的生理功能可以說是肝脾腎三藏的功能體現,所表現的證候也是三藏的證候。肝主藏血,肝血有余,下注血海為月經。肝主疏泄,疏泄太過則月經先期量多,疏泄不足則經血不能如期下注血海月經后期、量少,甚則閉經。故臨床有人稱肝為沖脈之本。腎藏精,主生殖,腎氣盛則任脈通,若腎氣虛,則致沖任不固而發為崩漏、帶下、胎漏或無子等病癥。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而月經以血液作為其物質基礎,脾胃精氣充盛,血海盈。臨床常用的“治血先治脾”即源于此。故沖任之為病多責之于肝、脾、腎。更多在于肝與脾。《七劍下天山》的傅山傅青主歷史上確實是反清復明的劍客、為反清搞金融戰與顧炎武開創了山西票號(義振泉)。他還是婦科第一人。《傅青主女科》說:“血海太熱則血崩,寒濕搏結沖任則病痛經。”傅山認為:“調經之法,不在先治其水,而在先治其血,亦不在先治其血,而在先補其氣,蓋氣旺即血自能生,抑氣旺而濕自能除,且氣旺而經自能調矣?!敝委煱讕У氖走x方劑當推傅山之完帶湯。方中以黨參、蒼術、白術、山藥健脾燥濕為主藥;配合陳皮和胃理氣;柴胡、荊芥穗疏肝散濕;車前子泄腎中之濕濁而有補腎之功。完帶湯為女科第一方。傅山云:“不損天然之氣血,便是調經之大法?!眿D科多用補益扶正之品,是因其性緩,急用之時非大量不能取效,而次藥多為佐使之用。正可謂“善醫者,善用純和之品而大病盡除,不善醫者立異驚奇,不惟無效,反致百病叢生”,這句話是婦科用藥特點最好的詮釋。人體內有無數的精細神經脈,亦稱經絡,是一種能量運輸的通道,數量多達幾十萬根。有粗鈍的,有精細的,肉眼看不見。十四條較為重要,最重要的有三條:中脈、左脈、右脈,中脈尤其重要, 修持者非經此不能得到大成就。 中脈在脊髓內,由脊柱尾部海底輪(會陰穴)直升至頂輪。左右二脈通于人體的左右兩個鼻孔,上行入腦,夾中脈下行,至平行于臍下四指處的生法宮位置,與中脈匯合。左脈為水脈,屬陰,右脈為火脈,屬陽。所以,左脈又稱太陰脈,右脈又稱太陽脈。海底輪:位于尾骶骨下端,是其它六輪的根基,有四大脈、三十二條支脈。
生殖輪:在生殖器官根處,有八條大脈,三十二條支脈。
臍輪:在中脈的臍處,有十六條大脈,六十四條支脈向上彎出。
心輪:臍以上四寸處,與心臟同高,有四條大脈,八條支脈,如傘形向下。
喉輪:由眉間輪向下,到喉結的地方有四條大脈,十六條支脈,向上彎出。
眉間輪:在兩眉之間,印堂稍下的地方,有六條脈瓣。
頂輪:相當于百會穴,有八條大脈,三十三條支脈,如傘形覆蓋。
左、中、右三脈的最低交會點均在脊柱骨尾端海底輪處,它是宇宙能量或稱之為靈熱的儲存庫。一般人未經修練,終其一生都會處于潛伏或休眠的狀態,這股能量一旦被喚醒,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熱稱靈熱,沿中脈上升經過各脈輪,最后與頂輪的大自在結合產生神秘的體驗。拙火修持到高級階段會產生“火光三昧”,據說貢噶活佛在貢嗄山修習“拙火定“時,室外10米以內積雪全部融解,一般修習“拙火定“的人,身體都能抵抗寒冷。 1、牢精:地息,入于中脈,牢精不失,展轉益精,身體充實。 3、 暖盛:火息入于中脈,極生暖氣,寒不能侵,病不能染。 4、 輕安:風息入于中脈,身體輕盈,行走快捷,行走有無痕之相。 6、 光凈:白精(父精白明點)增益,充滿全身,身有光明。 7、 不見:赤血(母血紅明點)增益,上行充盈全身,人、非人等不能見。 8、 無礙:證得色身如幻,空明不二,五蘊皆空,成就虹身,故能穿山透壁(不是真的穿,是指世界上的東西無法阻擋他),于一切處無有掛礙。這種境界離成佛不遠了。人體經絡體系,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目前已被“科學”證明。本文不再詳述。人體經絡體系是“內聯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里,貫穿上下”的網絡體系。”。經絡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經脈是干線,絡脈是支線。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它們分別與藏腑相連接,十二經脈與無數絡脈相連,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張立體的大網絡,大網絡上還分布著三百六十多個穴位。十二經絡的名稱里都含有一個藏腑的名字,經絡內連臟腑,外連四肢百骸,使人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藏腑沒有經絡,就是死的。有了經絡,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沒有經絡,人就是一堆零部件。人體十二正經加上任督二脈組成了人體大框架,經是主干,絡是支節葉曼,人體整個是被經絡包圍穿插組合起來的一個整體(古印度人記載了幾十萬各小經絡)?!叭嘶钜豢跉狻保浗j則是氣在人體內的的運行通道。只有活人自己才能感受到經絡的存在,解剖尸體根本找不到經絡。首先不要“神話”,宇宙智慧(天或上帝只是稱謂)是沒有人格化傾向的。不會因為誰祭祀多就把他選為上帝的子民,都一視同仁。這是《易經》天的哲學與《圣經》上帝哲學的根本差異。所以老子才解釋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天把人當狗,而是人與狗以及萬物在宇宙智慧的統治下沒有人格化、感情化的傾向。地球萬物都一樣地可以接受星際粒子,都必須遵守天地運行的規律。因此,動物、植物一樣也有直接接受“天之氣”的經絡系統。只是“人”把它們忽略不研究而已。筆者就有一位老友,幾大中醫世家的長孫。他不是醫生,但受家學影響,他能夠找到甲魚的經絡,并用針灸的方法為甲魚“麻醉”(類似尼克松訪華所見神奇的針灸麻醉手術),再無痛苦地清燉甲魚湯,他的理論甲魚無恐懼、悲哀、怨恨(情志),因而湯十分鮮美。其次,經絡不要機械。在后世在經絡理論里,有一個人體十二經絡時辰運行的時間表。規定各個時辰人應該注意什么。關鍵點是睡覺。特別是1-3時,肝經主,肝在加緊排毒,應熟睡。11-13時,心經主供血,全身動員,但肝臟進入休息狀態,感到疲憊,午休補心。之類。人是動態的平衡系統,并不是精密的手表。而且各地個人有各自不一樣的平衡?!端貑枴吠ㄆ荚谥v“平衡”,而不是“手表”。達芬奇睡眠法分段睡覺,總共深度睡眠4小時足夠;波羅的海居民以及愛斯基摩人一年只有陰陽兩季;非洲熱帶、東南亞雨林只有雨季旱季,他們沒有四時12時辰,但也要遵守他們的天地陰陽平衡。這才是《易經》《內經》的本質邏輯。最多說,在中原地區,四時十二時辰分明,在“地”環境還沒有出現電燈、空調的條件下,對于不用披星戴月辛苦勞作的上層閑人(或賢人),可以這樣保養自己。按照三螺旋理論,當“地”的環境變化后,“人”也會互動重新平衡,唯一不變的只有天。實際上《素問》中沒有這樣類似鐘表生活的表述(也不可能有)。《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過:“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辈皇鞘r辰作息表,而是原理原則。現代醫學對睡眠與覺醒的機制還不太清楚,但多數都歸因于神經系統的活動,或者激素與體液的調節。而在《內經》中,就歸因于衛氣的周期性運動。當衛氣全部進入五藏,則人就處于深度睡眠狀態,而進入體表就醒來,《內經》里多次用這一機制對與睡眠有關的疾病進行討論。與現代醫學的進步往往是吻合的。《大惑論》帝曰:病而不得臥著,何氣使然?岐伯日: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人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日: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于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藏府,誅其小過,后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素問》與《靈樞》在經脈上也有分歧?!饵S帝內經》中多次提到十二經脈(是12對,陰陽共24條),只有《靈樞》兩次提到二十八脈?!鹅`樞?五十營》:“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脈”;《靈樞?玉版》:“經脈二十八會”。《靈樞》二十八,應該是加上了任脈、督脈、沖脈、帶脈?!端貑枴凡]有忽略任、督、沖、帶脈?!端貑?氣府論》《痿論篇》都有。《素問》對任脈、督脈、沖脈的運行路線表述,與《靈樞》都不同。《素問》明確沖脈是經脈之海;《靈樞》自己就有任脈、沖脈為經絡之海的歧義。(專業研究很多,不詳述)《內經》中,只有《靈樞》《衛氣行》詳細講述衛氣在體表周期性變化的細致過程。但其目的是針刺治療,實證選擇衛氣來時,虛癥選擇衛氣離時?!笆枪手敽驓庵诙讨?,是謂逢時。在于三陽,必候其氣在于陽而刺之;病在于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靈樞》側重經絡與針灸。極有可能是王叔和把《脈經》充入。他為中醫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二是著述《脈經》。由于經歷、職業的局限,他更像是黃帝批評指正的雷公?!鹅`樞》是經絡針灸的經典,但有很多不合邏輯之處,顯示編者并未明 “道”。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未(守)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守)侯王。愿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后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后世,可以為寶。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曰:不知。曰:夫三陽天為業,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并至,并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以書別。雷公曰;臣治疏愈,說意而已。帝曰:三陽者,至陽也,積并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石辟石歷,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別陰陽,應四時,合之五行。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病傷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因雷為天之陽氣,故稱公。所以黃帝用“三陽獨至”“三陽并至”舉例講陰陽失衡的極端情況。三陽并至就是《周易》中“三陽開泰”的《泰》卦,然而此卦中周文王記錄的正是他自以為“泰”而被商紂王差點滅國自己被俘囚禁羨里的教訓。《泰》《否》是拐點,否中反而開泰。雷公精于針灸,但未理解道。他回答黃帝“陽言不別,陰言不理”,就隱含著陰陽玄玄乎乎不合邏輯的意思?!饵S帝內經》中的“著至教論”、“示從容論”、“疏五過論”、“征四失論”等多篇,都是黃帝與雷公的討論教學。《著至教論篇》,著,是明的意思;至教,至真至確的圣人教誨?!笆緩娜菡摗秉S帝批評了雷公偏執于“脈”診斷,忽略了天地人之道以及拘泥于圣人的教科書,收尾自責沒有把“道”教會雷公?!妒栉暹^論》從醫者五種失誤,指出原因是“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薄笆ト酥尾∫?,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貪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懼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焙苡幸馑嫉氖?,此篇結尾總結:“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于始終,可以橫行。”“上經下經,揆度陰陽”不是《黃帝內經》,而恰是《周易》與《道德經》的結構,“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于始終,可以橫行”,正是《周易》的本義。這幾篇中,黃帝“燕座”“明堂”也都是《周易》的語境,“明堂”是周鎬京王宮兼子弟教學基地“辟雍”的大堂專用名;“燕座”而昭告天下,就是老子說的君子不離輜重,“燕然而昭若”。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于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擬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素問》的“素”,金文是兩手編絲織布。古代用葛麻纖維,素絲是本色白色;引申為本來的,質樸、不加修飾的的意思;以及物的基本成分,如色素、毒素、維生素。大約同時代的《詩經》中,有一首《素冠》:“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庶見素韠兮,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北磉_的是關愛平民百姓的悲天憫人之心。愛民如子吧。至于與黃帝有瓜葛的素女,實際上就是“巫”,類似商湯身邊的傅兌,既會彈琴,也會醫學,底子都是陰陽天地之道。既可以治病,也可以治國。在中國歷法里,每個月對應一個音律,叫“律歷”。每個音律對應一個地支和五行。 “納音”,就是按五行規則把地支(音律對應)納入天干軌道,形成陰陽合歷。廣泛流傳《甲子納音口訣》以及陳希夷的《紫微斗數》都是代表。紫微斗數以北斗為中心,把星空分為十二等份,按照地支分用“子丑寅卯”表達。這個圖象叫“十二宮”,也叫“命盤”,其實是某年、十二個月或十二個時辰的星空分布。十二命譜的“命宮、兄弟、夫妻、子女”等不過是周期位點的符號,把它們換成“ABCD”也行,這是民間暗語系統?!妒酚洝氛f,“蓋黃帝考定星歷,建五行,起消息,正閏馀,于是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敝袊鴼v法的精縮就是“五運六氣”:5*6=30為一紀,30*2=60為一周,即“甲子”。每一干支年歲都有自己的“運”和“氣” :地以五制,五運主歲;天有六節,六氣司天。是編制“日歷”的推算依據。《內經·素問》解釋了其中的道理:“帝曰:何為當位?歧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釋:土運臨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已未歲也?!薄秲冉洝窂V泛用天文歷法的方法和術語來說明人體狀態和醫療保健方法,五運六氣是個典型例子,氣功納甲法也是。《紫微斗數》歷法與其他歷法的區別,就是按照天地人三螺旋,完成了“天地人”,即天球軌道、地球軌道和觀察者軌道的三個軌道觀察。意義是:根據給定的時間,確定此時此刻在周期軌道上的位點?!懊鼘m”逆行反映的是 “以天球看地球”;“安身”順行反映的是 “以地球看天球”。綜上,“素問”的意思就是天地人之問。問陰陽五行、五運六氣、天文地理,問對“素衣”百姓的影響。《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主要的負責人是素女與岐伯。在周之前,應當是類似傅兌的素女;在周得天下之后,為了證明周文王得了“天命”,把“素女”改成“岐伯”,即岐山的西伯?!吨芤住芬彩歉木幾陨桃住稓w藏》(名字更像《素問》)?!兑住放c《素問》都是不傳之帝王之術。《黃帝內經》關于經脈的內容,《素問》與《靈樞》有明顯不一致。陰陽以及圣人養生也區別明顯?;靵y來自《靈樞》的攪局。首先是對陰陽的重視。陰陽是基石,《素問》中提到陰陽,達到一千次以上,以陰陽命名的就好幾篇。但是《靈樞》只有3處,而且簡化、虛化、泛化:簡化:《靈樞?經水》: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
虛化:《靈樞?邪氣藏府病形》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
泛化:《靈樞?陰陽繋日月》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其次是《靈樞》對“圣人”的忽略貶低。圣人,是黃帝心目中的標桿,可能就是他自己。《黃帝內經》從陰陽修為影響壽命標準,將人分為四種:遠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賢人。遠古真人:“把握陰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中古至人:“和于陰陽”,“壽命而強”賢人:“逆從陰陽”,“益壽而有極時”。圣人:在《素問》 與《靈樞》不一樣。《素問》中的圣人,首先是通陰陽,善養生;之后也善治病(描述很多吧,不一一引用)。《靈樞》中,很少提到圣人。但有一處即《靈樞·九宮八風》,引用《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的“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發揮很多:故圣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心,外在于脈,氣主熱。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氣主為弱。
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肺,外在于皮膚,其氣主為燥。
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小腸,外在于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于緊,外在于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生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兇風。其傷人也,內舍于大腸,外在于兩脅腋骨下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肝,外在于筋紐,其氣主為身濕。
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
《素問》以內調五藏平衡為主。圣人避風,只是把“風”當外邪六淫之一?!鹅`樞》顯然可以渲染了外風的風力。結合另一處《靈樞·玉版》提到“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邏輯上似乎在說圣人也特別怕風,但是偷偷自己扎針治好了,再大談陰陽平衡之類。《靈樞》將經脈針灸治病。而《素問》明確治病在陰陽平衡,針灸如同按摩可以“養生”?!端貑枴ご谭ㄕ撈分姓f:“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刺法可以令人精神不散,是圣人養生的方法?!端貑枴び駲C真藏論篇》“可按若刺耳”,而且還“可按、可藥、可浴”?!端貑枴ふ{經論篇》按摩勿釋,著針勿斥”。原來黃帝始終認為“刺法”和“按”“藥”“浴”是差不多、都有用的小技。《靈樞?逆順肥瘦》中有一句:“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木也”。這是引用《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岐伯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顯然語境明顯傾向不同。《靈樞》強調作“匠人”,不能不依靠“繩墨”;而《素問》的語境是不能只看癥狀指標,要辯證,“逆從陰陽”,基于 “道”(原理)?!鹅`樞》的思維與西醫是一致的?;葑又^莊子日“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靈樞》實際上是如同惠子用“繩墨”譏諷莊子“大而無用”。原來中西醫的論戰始于《黃帝內經》。